2017-07-25 16:59:51来源:中国教育信息网
“贷款参加培训,培训后可高薪就业。”如今再看到类似的信息,24岁的小君苦笑不已,上个月,她刚刚才摆脱了这个“麻烦”。
本想觅得“好饭碗”,却不料,不仅工作没着落,还因为参加“培训”贷了款,要每个月定期还900元。“伤透了心,再也不信了”。小君说。
为拿高薪,欠下万元贷款
2015年7月,小君到郑州会展中心参加了一场大型招聘会,看到郑州用友云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州用友”)正招聘会计,她便投了简历。小君说,该公司宣传单页上承诺的年薪十分诱人:3年内平均年薪5万~10万元,3年至5年平均年薪10万~20万元,享受国家各项保险福利待遇。
经过初试、复试,会计专业毕业的小君顺利进入郑州用友。不过,郑州用友并没有马上跟小君签订劳动合同,工作人员告诉小君,因为她没有工作经验,需培训3个月。培训结束后,不在本企业上班,而是推荐到客户企业工作,都是大企业,保证是会计岗,一线城市的月工资可达到4500元以上,在郑州工作可以达到3500元以上。但条件是要缴纳12765元的“培训费”。
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小君犹豫了。这时候,郑州用友为他们提出了一个经济上的“解决方案”——贷款。
工作人员表示,考虑到她刚毕业,没有收入,前4个月的贷款由郑州用友还,之后每月由本人定期偿还。
“将来能拿到高薪,即便每个月还点钱也无所谓。”考虑到实训期满后月薪能达到3500元以上,小君犹豫最终还是同意了。随后,她与郑州用友签订了会计培训就业协议,并与该企业介绍的信贷公司签订了借款协议,共贷款12765元。
小君说,当时她所在的会计班有七八个人都贷了款。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后悔了。签字贷款后,钱从未打进他们的账户,公司此举也很可疑。但刚出校门的他们,觉得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不易,所以慢慢放低了戒心。在贷款手续办完后,他们陆续进行“培训”。两个多月后,郑州用友开始为他们推荐企业,参加面试。
小君面试的第一家企业是某知名公司,对方表示,试用期工资1800元,转正之后2300元,与之前郑州用友的承诺大相径庭。“要是没有贷款,我能接受,可一个月要还900元贷款,剩下的钱根本没法生活。”更让小君不能接受的是,到了企业后,她被安排的岗位不是会计,而是导表员。没过几天,小君便辞职了。
随后,小君给郑州用友打电话,要求再次推荐工作。第二次,公司为小君介绍了一份财务经理助理的工作,试用期每月2500元,转正后3000元,但面试之后,企业并未录取她。第三次,郑州用友又推荐小君到开封一家玻璃厂做会计,但小君说,对方以她没有经验为由拒绝了聘用她。
工作一直没安顿下来,小君却从2015年12月开始,走上了还贷的日子。“前5个月,一个月还200多元,后来一个月要还900元,没工作没收入,还得张口找家里要钱还贷。”小君委屈地说。
贷款协议有猫儿腻
小君提供的借款协议显示,借款年利率为7.68%,借款分两阶段偿还,第一阶段9个月,第二阶段15个月,前9个月每月还款210.62元,后15个月每月还款855.25元。
小君说,这笔贷款并未打入他们的个人账户,而是直接打入一家名为郑州中唐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的账户。“信贷公司直接过去办的,签了一堆材料,我们都没来得及仔细看条款。”小君说,不仅没见到钱,到还款时,她发现需要还的钱更多了。
小君的还款时间表显示,还款期限为24个月,时间从2015年7月到2017年7月,前9个月每月还255.3元,后15个月每月还899.93元,其中,她需要承担后20个月的还款。如此计算下来,24个月共需还款15796.65元,年利率超过23.7%。
仔细阅读条款后,小君发现,原来,除了需偿还本金和利息外,她还得向信贷公司支付428.88元的咨询费和643.44元的服务费,而这两笔钱也分24个月支付。
和小君一起参加培训的两名同学也有类似遭遇。
记者通过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发现,郑州用友登记的经营范围中,并没有培训项目。
那么,小君的借款直接打入的郑州中唐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跟郑州用友又是什么关系呢?该公司在网络上宣传称,“郑州中唐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是用友教育河南地区唯一授权和合作的机构,主要为河南高校大学生提供高端人才培养服务,让大家早日走上金领职业,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对此,郑州用友一位魏姓工作人员表示,之所以让学员采取贷款的形式,也是考虑到学生刚毕业,经济能力差。小君以及其他学员所贷的钱,已由信贷公司转给郑州用友,现在学员每个月定期还的钱是打给信贷公司的。
至于承诺的高薪为何达不到?郑州用友工作人员解释说:“这个是往年的水平,难免出现意外。”被问到为何不只小君一人面临这种情况,且协议中明确提到“二线城市转正后3年内平均年薪5万~8万元”时,工作人员则说:“郑州是三线城市,企业做广告,多少都会夸大一点。”
小君在无奈之下,向媒体求助,并向工商部门投诉。很快,小君接到郑州用友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答应给小君1.5万元的赔偿,条件是让小君对外说自己一个月底薪3000元,不得再接受媒体采访。
“本想通过我的经历,让刚毕业的大学生少上些当,这滋味太难受了。但因为这件事,早已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我只想尽快解决,从烦恼中脱出身来。”最终,小君和家里商量后,接受了对方的条件。
“求职贷”背后的就业陷阱
与小君类似,从洛阳一所中专院校毕业的小王也觉得自己“受骗了”。
2013年7月,小王毕业之后,博创华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向小王投来橄榄枝,条件是小王需要参加他们的岗前培训。小王回忆说:“当时他们表示,培训3个月后给安排工作上岗,等安排工作之后,用工资来还贷款。”
在贷款一万多元交了培训费后,两年多时间里,小王迟迟没有得到许诺的工作,还面临巨大的还款压力,当小王三番五次打电话询问时,工作人员却一直以各种理由搪塞他。据记者调查,这家博创华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并没有培训资质。
近年来,由于高校毕业生增多、部分市场需求饱和等因素,不少企业利用大学毕业生求职心切、对现实复杂性认识不足的特点,以高薪诱惑学生,让学生接受“岗前培训”,而“培训费”则是通过信贷公司借款。
根据多名受访学生的描述,记者梳理了“求职贷”的就业陷阱。所谓的“求职贷”,是培训企业与信贷机构合作,由毕业生以个人名义,向信贷机构贷款作为“培训费”,“培训费”直接打入企业账户,毕业生无需出钱就能接受“培训”。
信贷机构将“培训费”打给企业,这一过程其实是一次贷款过程的产生,信贷机构虽标明了利息,但贷款过程中还有高额的“咨询费”“服务费”等,而这些钱,都由毕业生个人承担。
一旦毕业生接受“培训”,信贷机构放了款,毕业生未就业,就已背负了贷款。“培训”完,企业会向一些公司推荐,但如果工作不理想,毕业生拿着低工资,不仅承担着生活成本,还背负着巨大的还款压力。
一名受访的毕业生说:“表面上是给我们推荐工作,实际上是通过招聘网站给我们投简历,甚至把我们的简历改得天花乱坠再乱投出去,结果面试时人家问我们简历上那些东西,我们还一问三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