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守护好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

2017-07-25 16:59:12来源:中国教育信息网

  保障信息渠道的通畅很重要。亦应破除和杜绝形形色色的非法就业歧视。更要认清广大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基层单位才是大学生就业的蓄水池,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给予充分考量。

  又到一年毕业季,就业问题再一次成为菁菁校园的热门议题。据统计,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765万人,加上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被称为“最难就业季”。一些机构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判断,今年毕业生对起薪的期待也降到了每月5000元以下。如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已不能准确形容扩容的高考,对每年的大学生就业来说却不过分。

  就业的本质是什么?在经济水平明显提升的当下,恐怕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关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尊严与上升的渠道。刚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喜悦与憧憬,与招聘会现场的人头攒动,在近年来的舆论场上形成

  了鲜明对比:曾经一些亮丽光鲜的专业,在市场的检验中成色大打折扣;曾经引以为豪的硕士、博士,在实际操作面前的尴尬,也偶尔让“读书无用”的言论响起。就业这道关口,究竟应当怎样过?这是摆在每个家庭、每个学校、每级政府面前的一大考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尊重企业的选择和竞争的拷问。招多少人、什么样的专业与学历更匹配,在现阶段谁也难以预料和计算。每招一名新员工,企业都要付出相应成本,也都要追求可能的回报与收益,这种近乎“矫情”的招聘计算,本身就是市场活力的源泉,也是劳动力要素配置的良性机制。对就业市场的残酷,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应当有

  理性的共识与接纳度。

  那么,扮演更重要角色的学校与政府,责任又在哪里?一方面,保障信息渠道的通畅很重要。“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就业,更加倚重各类招聘平台的引导,对信息的获取、反馈、监督也有更高期待,学校和政府要致力于实现招聘信息的高效流通运转。另一方面,亦应破除和杜绝形形色色的非法就业歧视。比如性别歧视、户籍歧视、学历歧视,特别是公共部门与国有企业的招聘,尤其要防范“萝卜坑”“量体裁衣”,越是“最难就业季”,这些戏码越可能上演,也越容易让人揪心。

  有人说,创新、创业是一条新路;还有人鼓励“先就业后择业”。这些观点很大程度上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人生的第一份职业,向来非常重要,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生发展的高度。至于创业,已被实践证明仍只是一部分人的试验田。更多的毕业生还是要跳到市场化择业平台上打拼、厮杀。因此,对掌握调控职责的各级治理者来说,不仅需要开拓公益性的就业岗位,更要认清广大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基层单位才是大学生就业的蓄水池,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给予充分考量。

  从学校到企业,从媒体到政府,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每一位初出象牙塔的大学生,尽力而为、尽心而为,才能在“最难就业季”凝聚起社会发展的信心、积蓄起经济前行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