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5 17:01:44来源:中国教育信息网
两年前我参与过一个项目,是做农村电商的。这家公司1000来人,营收几个亿的水平,说公司小,1000多人着实不小了,但说大,却的确没法和现在BAT这样动辄几万人的规模相比。但很可怜,他们就找了一家这样的对手。
农村电商是这家企业的一个子项目,当时在浙江做得很好,那是2013年底、2014年初的时候。整个浙江的农村,已经布满了这家企业的农村电商网点,省政府还作为先进案例考察过,整个公司的人也野心勃勃,准备将这个项目带到全国。我作为采访者跟过2014年的一个推广活动,当地的老百姓看起来也蛮活跃,总之反响不错。
回来的第二天,我就找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谈,说这个项目做不下去。我还特意强调过,这不是我个人的意见,这是采访小组7、8个人的整体意见。项目的负责人非常诧异,当时农村电商是非常热的一个点,各方也都支持,浙江也开始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我还是说,这个项目做不下去,因为你的对手肯定会来,而且不是你们能应付的对手。
果不其然,第二个月,阿里巴巴启动农村淘宝,模式和这个企业的模式一模一样。虽然只有两个网点,但根本不难想象农村淘宝将以什么样的趋势覆盖全国,并且消灭所有的竞争对手。当市场上出现BAT这样级别的竞争对手,你能做的不是和他们对抗,而是想方设法把项目卖给他们,否则会被吞得“尸骨无存”。前两天,驻英大使刘晓明在BBC作客时谈到中英合作的核电站是否安全,他这样问BBC主持人:“你们有钱么?你们有技术么?你们有经验么?”这也是我当初想问这个项目负责人的事:你们知道农村建设物流网要多少钱么?你们有钱么?更关键的是,你们烧钱烧得过别人么?
这是去年的旧闻了,之所以这两天说起这个事,是因为最近互联网圈一个很火爆的新闻——阿里巴巴要收购优酷土豆。一旦收购成功,国内在线视频将只有三家公司,三家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在竞争。
这种趋势不是这两年才有的,留意阿里巴巴的动态就会发现,这家全世界排名靠前的互联网帝国已经收购了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半壁江山,无论是在线视频、文化、拼车、金融再到个人消费,几乎没有互联网的角落是阿里的触角没有伸到的。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百度、腾讯身上,或是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或是避免阵地被竞争对手占领,他们都开始广泛进军所有互联网领域,要么将竞争对手兼并,要么将竞争对手消灭。甚至在某些领域,比如打车,比如视频,会给我这样的错觉,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是不是只有BAT三家了?
中国的互联网正在进入寡头时代。在这样的市场上,只有少数几家厂商供给该行业全部或者大部分商品,每个厂家的产量占市场总量的相当份额,对市场价格和产量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你想打车,不是阿里就是腾讯,想用第三家?不好意思,封杀着呢。
寡头是如何消灭竞争者的?
腾讯在中国互联网业界是很有趣的一家公司,这种有趣很大程度上对其“模仿能力”的一种调侃。曾几何时,腾讯成为国内开发者的“公敌”,“防火防盗防企鹅”,腾讯依靠模仿的手段推出了很多横扫的产品,也依靠模仿消灭了很多竞争对手。很多国内做互联网产品的一个普遍想法就是,产品做成熟前千万不要让腾讯知道了,一旦被对方知晓,最终只有被copy、企业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只能说互联网产品、创意甚至是知识产权,在目前国内法律层面上,从来没有被真正当作过“有价值的资产”。这些产品没有专利,法律也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法律途径处理难度过大。同时对于创业型公司来说,一个点子、一个创意、一个产品往往代表着全部,但一旦被复制、被抄袭,即使维权成功最终能得到的回报可能只有数万、数十万,但抄袭者却能通过抄袭获得数十倍乃至数百倍的利益。就算法律支持他们,在维权层面他们还是彻头彻尾的弱势群体。
水平不如你就抄死你,这就是寡头消灭竞争者的第一种方式。
第二种方式就是拼烧钱。2010年开始中国的打车市场、拼车市场前后诞生过数十个平台与品牌,但活到现在的也就滴滴和快的两家,其他的平台基本都已经死得差不多了。翻开这几十个平台组成的倒闭名单,它们灭亡的原因都只有一个——钱烧光了。而滴滴和快的能活到现在的原因也只有一个,他们背后的金主阿里巴巴和腾讯能烧死别人。开始疯狂烧钱,烧钱的同时既能获得市场,又能烧死竞争对手,这也是互联网烧钱的基本逻辑。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农村电商。农村电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是个国家级的庞大工程,不是简单建个网站、农村开个网点就解决了的。想要做到农村城市产品互通,除了电子商务平台,还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物流网、仓储周转中心、甚至公路网,这些投入除非有政府介入,否则肯定不是一个1000人的公司能承担得起的。但如果政府投钱,他们为什么不选择规模大的、可靠的那家?他们为什么不选择寡头?
最后一种就是寡头实力更强,能获得更多的资源。最近接触职业教育,发现这个领域里的国内国内领军机构,比如高顿财经,他们和行业权威协会的关系更为紧密、合作更为频繁,这使得很多消费者在选择时出现了倾斜。在财务财经的职业教育,各个证书、考试的协会权威性极高,基本就代表了最高水准规则本身。就在前几个月,高顿和cfa协会签署了协议,成为中国cfa协会规范备考机构。获得官方的肯定,就意味着在行业竞争中会得到更多的市场倾斜;同样的,提供相同服务的竞争对手,政府、机构、民众总是喜欢更有实力的哪一个。
寡头时代,有它的好
和市场上很多对寡头时代的担忧相比,我们应该看到寡头有寡头的好处。
寡头总能代表着市场消费者前期的更多获益。打车软件竞争背后巨头烧钱,一单补贴十几块、几十块,对于消费者和司机来说,这反而都是实打实的好处。很多寡头喜欢用烧钱的方式进入市场、消灭对手,这就意味着市场消费者在前期会得到反常的、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利益。
更重要的是,寡头也许代表了更统一的体验和更有规范的市场服务,往往更统一和更规范就意味着优质。比如在职业教育领域,现在的竞争环境鱼龙混杂,虽然国内有很多相同的企业在竞争这一市场,但大量不规范的、高价劣质的平台混迹其中,很多消费者从来没有获得过优质的服务。而像高顿财经这样得到行业、协会水平认可的平台,能成长为位数不多的寡头,那肯定意味着行业的服务、体验都会统一到更高的水准,这也是市场正在期望的。
更应该警惕寡头
但为什么市场对寡头时代如此警惕?因为寡头总意味着垄断,意味着傲慢,更关键的是意味着消费者主权的灭亡。
什么是消费者主权,消费者有自主的意愿选择使用不同的平台、不同的品牌,并且不会因为这种选择受到不公平待遇、甚至是惩罚。互联网是一个平等、分散、开放的平台,最初互联网诞生、兴盛的原因就是人们有了更多、更自由的选择,但现在寡头的进入却让选择越来越少。消费者主权的丧失就意味着话语权的丧失和旁落,以前消费者不喜欢某样产品,可以多样选择、可以批评,而现在只能默默忍受,无论企业的产品烂到什么程度。
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下,企业必然傲慢。比如最近发生了这么个事,一位支付宝的用户在微博上批评新版支付宝强制开启朋友圈、泄露隐私的种种霸道做法而遭到禁言,仅仅因为阿里巴巴是微博的投资者。在寡头的时代,企业和巨头不像是服务提供者,而是警察;消费者也不再是上帝,而是一个个被捆绑、被强制的奴隶。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下,难以想象有企业会不主动处理问题、反而是先惩罚用户。
所以在寡头时代,得利的是一部分用户,最终受损的也是另一部分用户。
寡头之下的互联网格局还严重伤害了大众创业。于建嵘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说过,“利用微信等免费社交平台实现本社区成员间的商品、服务信息分享,依靠有限的交易和少量广告维持运营,这样的运营方式还不是特别成熟的商业模式。而现在开发客户端应用,费用在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这就决定了依靠信息交流平台而发起的创业很难有大的突破。很多没有自己独立创业平台支持的社区创业者都遇到了资金、技术、团队等方面的瓶颈。一方面想做大,探索出一种商业模式来,另一方面又囿于缺乏各种资源,而无法完善社区创业的商业模式,最终树倒猢狲散。”而在比拼烧钱的非互联网领域,创业的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最好的状态是什么?寡头形成,但消费者的主权和地位都不会丧失。但资本和资本家一旦得势,肯定会最大化地掠夺利益,同时给创业环境和诸如制造业在内的其他产业带来负面效应。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很多领域寡头会带来稳定和高水准,但更应该用警惕的目光对其进行审视。
▎本文来源于投稿,作者李刚,版权属于高顿网校。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高顿网校”(gaoduneclass),满满的会计实务干货,免费网课随心听。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若需引用或转载请保留此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