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5 16:54:48来源:中国教育信息网
毕业季临近,当同学之间相互问着“就业,出国还是考研”的问题时,“我在创业”似乎是一个很酷的回答。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每一个大学生创业者既体验着驰骋社会的快意与残酷,也经历着快速成长的纠结与蜕变。除了在大学生和创业者两个角色之间挣扎平衡,大学生创业者还面临着拉投资、项目推广等诸多难题。
休学创业靠谱么?
——好的创业者应是一个出色的学习者
2014年年底,教育部发文首次明确允许高校在校学生休学创业。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包括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等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意见。
该项举措旨在为高校创业提供帮助,但也有人担忧,创业成功率不高,同学们或错过了最好的学习时机。
“好的创业者绝对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学习者”,才20出头就已经手多个创业项目的李远哲说。这名即将从北京师范大学传播系毕业的同学介绍,自己已顺利完成了保研,目前自己的投资公司也已起锚,并投资了几个项目。
“除了通过学习为一生发展打下基础之外,还应当利用好学校平台,和各种业内学者、前辈打交道。休学机制在这里提供了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为创业者顺利毕业打造了安全网,降低了创业成本。”李远哲说。
李远哲认为,现在既然有用低成本尝试创业的机会,那么有野心的年轻人值得一试。考虑到创业成功率,他建议大学生先拿到学位,为创业留个退路。他同时认为,“那些能担当CEO的大学生创业者争取顺利毕业,应该还是可以期待的”。这个特别在乎“存在感”的年轻人说,自己正由创业者向投资者转型。
“路由人走,积极试错”也是夏麦的创业观。为给将来的创业做好铺垫,这个北京大学工学院博士生很早就为自己设计了“计算机+管理科学”的交叉知识背景,目前她正和伙伴们做一个工艺美术的创业项目,她认为唯有兼具好想法、好团队和足够的时间,创业才能真正起步。
夏麦认为,大学生是目前中国最具创业意愿的群体之一,这一轮竞争导致的产品升级、行业整合,将左右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向。
“大家心里也很没底”,夏麦把某种担心推算到了几年后。她说,大学生实践经验的缺乏会带来不小的创业失败率,当前这一轮的竞争淘汰,几年后,也将使这些失意者面临再就业。她同时希望成功的创业者为这个群体提供充足的职位。
最大困难是什么?
——项目推广成难题,期待学校社会建推介平台
一年前,由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学生Jesse担当技术负责人的校园社交App还只是个“想法”,目前这个项目即将上线。谈起找投资几经碰壁的心路历程,Jesse认为自己从中收获了颇多经验和建议。
Jesse说,起初投资人认为App在设计和定位上存在问题,对团队建设也不满意。后来借由几次App成功“撮合”的线下活动,他们从活动参与者中吸收了成员,从而化解了团队建设的难题。但Jesse同时坦言,“由于合伙人们都是学计算机的,在产品的运营和推广方面存在局限性。”
项目推广对于不少白手起家的大学生创业者都是个不小的问题。夏麦说,自己的团队目前奇缺新媒体营销的业内合伙人,而“推广已经成为大部分互联网项目最烧钱的事项”。李远哲则期待出台一些政策,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推介提供一个低成本的平台,或者将当前现有的推介平台做大影响力。
对于在资金、团队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一些大学生创业者认为,学校在这方面应当“有所作为”。Jesse认为,学校可以推出一些针对创业者的培养方案,比如尽量将基础知识压缩在大一、大二时期学完,这样大三、大四时就有时间参加创业。
而在大学的课程设置上,有声音指出,大学本身教的并非具体实践,更多是思考方式,所以不能将大学生的“创业低能”归罪于大学。对于当前理论学习和创业实践之间存在的缝隙,李远哲觉得,这种“脱节”大多时候需要靠创业者的兴趣爱好和技术特长来弥补。
此外,李远哲希望学校提供可供灵活选择的、与时俱进的创业教育,同时引入校友、投资人、孵化器、媒体等社会力量,“甘心做平台,设计好制度,让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的人有所回报。”
“慕课、校园孵化器、创业课程等系统正在逐渐完善,其实已经是可喜的趋势了”,夏麦认为,和硅谷相比,中国缺的是系统化生态,包括创新文化、创新保护、监管机制、退出机制等的细化。
李远哲还提到了他的担心:“大学生创业条件的地区差异很大,校际差异更大,大部分创投机构都去‘捞干的’,很多创业团队还处于深水区,条件比较差。”
“所以,其实大学生创业不能完全指望学校,还需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尊重市场的规律。”李远哲说。
过来人有啥心得?
——忌急功近利,不应一味追逐金钱
当李远哲和他的小伙伴们在创业世界里“乘胜追击”的时候,毕业不到一年的马小木则收紧了对创业的驿动之心。这位在香港完成高等教育的青年,不久前完成了一次兼职创业,但在他精彩的履历里,这次创业的成果已被标注为“Done”。
“我们还没融到资就停止项目了”。反思这次创业经历,马小木认为,创业时能否解决用户的痛点最为关键,兼职创业并不能令自己全身心投入去了解市场的需求,而这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而言是个很大的障碍。
“前创业者”张行在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普通的上海白领,他用“一枚loser”为自己大学的创业生涯盖了一个戳。大四时,张行和他人合伙做项目,但不久后因营业额萎缩造成现金流紧张,加之团队成员在毕业季都忙着找工作,这次创业草草终止。回忆起当初一边找工作刷offer一边做项目的那些日子,张行说,“创业成功率太低了,输不起”。
“青年创业者基本一无所有吧,只有一腔热血”,马小木认为,当前的青年创业者最缺乏冷静,而先前的创业体验让他变得更加谨慎。但马小木说,自己每天都会反复思考创业这个念头,反复推敲不断萌生的各种创业想法。
“经过创业洗礼的人,在为人处事上会进步成熟得非常快”,马小木建议,大学生创业时更应注重培养健康的价值观,不应一味追逐金钱。夏麦也说,“如果只是为了钱,而没有做事情的初心,那么在出现困难时就很容易放弃,在未来面对资本诱惑时也难以坚持原则,难以坚持到最后。”
现在,张行选择安心地做个“技术打工仔”,并将他的创业规划腾挪到了40岁以后。只是一个毕业的功夫,创业对他而言,已从“值得折腾”变成了“熬不起”。
马小木则选择在股权投资领域工作,并盘算着创业梦的再次起飞:“不要把创业想得太严肃吧,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次社会实践课呢?”(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