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三次创业浪潮

2017-07-25 17:00:01来源:中国教育信息网

  改革开放以来三次创业浪潮

  1.第一次发端于改革开放初

  改革开放初,由于数以千万计的城镇知识青年返城,加上城镇新增劳动力,我国城镇失业率一度超过5%。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提出了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劳动部门介绍就业,志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就业方针,打开了就业的“三扇门”。

  在该项政策的鼓励下,创业型就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统计数字显示,从1979年到1984年,全国共安置4500多万人就业,城镇失业率从 1979年的5.9%迅速下降到1984年的1.9%,在短短的几年内缓解了城镇的沉重失业压力。这其中,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政策可谓功不可没。

  2.第二次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并一直持续到中期

  1992年,国民经济经历三年治理整顿的短暂低速徘徊后,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而再次出现爆发性的增长。与此同时,由“全民下海”为特征的创业活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统计表明,1992年,私营企业的数量比上年增长了28.8%,就业人数首次突破了200万人;到1994年,全民创业活动达到整个九十年代顶峰,私营企业户数比上年猛增81.7%,从业人数增长74.0%。直到1996年,私营企业户数的增长率仍高达25.2%,就业人员增长22.5%,并首次突破了1000万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一年后,“三年国企脱困”攻坚开始。从1998-2000年,约2100万国企职工被分流下岗。不过,该时期的就业政策侧重企业内部化解和强调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属于典型的防御型就业政策。因此,除了在1998年创业活动略显活跃外,依靠职工自己自主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的做法并没有形成一股浪潮。

  3.第三次是2002—2004年

  这三年私营企业的户数增长率再次跃上20%的阶梯。2001年年底,我国正式加入WTO,这意味着我国的经济与就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2年,我国政府开始把就业问题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

  一方面,该政策非常明确地把就业问题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考核指标,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抓好就业工作;另一方面制定了各项配套政策,比如对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提供的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培训、税费减免以及对安置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服务型企业实施优惠的政策等等。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是激发劳动者创业热情的有益措施和有效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