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5 16:55:23来源:中国教育信息网
大学创业教育是基础性的、普适性的,旨在向全体学生传播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立公司当老板。
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落实鼓励大学生创业的财政、金融、工商、基地等政策措施,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然而,最近也有媒体抛出了一个问题,“教创业的教师,你先创一个看看!”不少人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问题提出了质疑。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政方针下,创业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大学生无疑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也就成了当前教育领域的重中之重。那么,大学里教创业的教师能否担当得起这份重任,就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毋庸讳言,久居“象牙塔”里的大学教师极少有人创过业,一下子要这些书斋中的“教书匠”教学生创业,也难怪让人不放心。早在2011年,清华、南开等高校就做过一次调研,受访者对于“大学教育对创业有帮助”的评分是所有考察项中最低的:2.96分(满分10分)。清华大学教授雷家骕认为,“这说明大学生感觉目前大学的授课内容对于创业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并不明显。”
那么,大学怎样才能搞好创业教育呢?
在笔者看来,高校首先要承认在编专职教师缺乏创业经验这个短板,不能回避,不要找借口,说什么“难道教练非要自己上场打比赛”。教育部有关文件早就明确,创业教师队伍要“专兼职结合”。高校应敞开大门,组织大批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担任创业教育兼职教师,这也是短期内扩大创业师资数量的可行之举。在澳大利亚,高校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而且便于学生课后直接去这些企业家教师的公司实习、考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实,国内也不缺少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有国家领导人最近考察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时,就有企业家建言,由政府部门组织企业家到大学开课,把临时请几个企业老板到高校作个报告的随机行为,变成一种系统性的创业教育。这是因为,企业家尽管是创业实战的亲历者,对创业过程的经验教训感受最深,但由于他们对教学工作比较陌生,往往很难把握学生学习认知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的最终效果大多并不理想。
另外一方面,大学专职创业课程教师也要虚心学习,积极参与企业运营实践,大胆试水,“拉出来遛遛”。对此,最近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创业课程教师到企业兼职,甚至明确规定,高校教师可以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兼职创业,必要时可以保留教职三到五年,离岗创业当老板。
同时,高校教师也不必因没有创业实操经验而气馁,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组织教学的本职优势和理论功底,成为组织创业教学工作的核心纽带,吸纳不同企业家的经验,提炼升华,梳理完备有效的创业教育内容,给企业家兼职创业教师安排相应的课程模块,做到衔接顺畅,符合学生学习规律。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创业教育方面的经验是,拆除高校与产业界之间的樊篱,真正建立起企业家参与大学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比如,在全球创业教育领域久负盛名的百森商学院,就建立了各种基金会和合作计划,动员各种层次、不同行业的企业家参与大学的创业教育全过程,和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机融合,企业家和高校教师密切沟通,长期介入创业相关课程的设置和教学。
必须指出,大学创业教育是基础性的、普适性的,旨在向全体学生传播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立公司当老板。创业教育还要让满怀创业冲动的大学生真正了解“创业”的真相,使那些被“财富英雄”传奇故事激励得热血沸腾的大学生冷静下来,避免盲目创业导致的失败。
教育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是“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可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职能,还是育人。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