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5 17:25:05来源:中国教育信息网
今年早些时候,一篇《语文是朕的皇后》的学生短文在网络上热传。文中,一名中学生在谈到自己对史、地、政、生等学科的看法时,以十分揶揄的口吻写道:“至于政治、历史、地理、生物这些卑微的‘宫女子’什么的,朕都懒得理她们……”
这名中学生的“调侃”,其实正是过去很长时间里不少初中生忽视这些非中考科目的一种体现。而随着北京市新中考改革方案的推出,过去一度受到部分学生冷落的史、地、政、生等科目由于正式被纳入中考选考科目也一下子从“卑微的‘宫女子’”变成了颇有地位的“小主”。
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中考,各初中校是怎样应对学生“选考”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各校从师资配备和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做好准备了吗?
图为北京市徐悲鸿中学开设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不少教师“教非所学”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城区优质初中校,还是农村一般初中校,各校的史、地、政、生这些过去所谓的“小学科”,目前都能按照国家课标开齐开足课程,师资配备从数量上来看,也都基本上“达标”。
但在部分一般初中,尤其是在郊区的农村初中校,尽管这些“小学科”教师在数量上“达标”了,但不少教师都是“教非所学”。
在顺义区一所农村初中校,史、地、政、生“小学科”教师共有14名,原始学历为大学本科的只有2名,有8名教师的原始专业和现在的教学工作“不对口”,如有的原始专业学的是数学,现在却教了地理;有的原来学的是经贸外语,现在却教了历史;还有的原来学的是中文,现在却做了政治教师。而原来学法律的现在教政治,原来学化学的现在教生物,还算基本上“对口”。
该校校长介绍,这14名教师中,年龄最小的42岁,最大的年龄53岁,平均年龄48.4岁,平均教龄26.3年。这些教师后又经过进修,全部达到了大学本科学历,但本科进修专业也多为教育管理、法律和公共管理专业。
“现在这些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都不错,学生成绩也逐年稳步提升,有4名教师已经评上了中学高级教师。”该校校长表示。
像这所学校一样,在许多一般初中校,尤其是在郊区农村初中校,史、地、政、生这些过去的非中考科目,尽管也都按照课标开齐开足了课程,但教师“教非所学”的现象仍十分普遍,有不少都是学校根据全校师资状况和各科课时调配的。
期盼编制向学校倾斜
北京远郊一所城区初中校李校长告诉记者,学校也很想为史、地、政、生这些科目配备科班教师,但目前学校师资整体上并不缺编,要新招科班师资便面临许多困难。
“这个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这位李校长表示,尽管现在这些科目也都是会考科目,但中考和会考的难度要求是有差异的,“如果不能在较短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提高这些学校中史、地、政、生科目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那么实施新中考改革方案后,可能会造成区域和学校之间新的不均衡。”
事实上,不仅是在远郊区农村初中校,在城区学校,新中考实行的选考课程模式,对现有教育教学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戴文胜介绍,目前学校的教师编制已超编,按照新的中高考改革方案,选考课程的教师可能就要适当增加。但由于受人事制度的制约和当前“二孩”政策的影响,学校师资整体上已是“捉襟见肘”。
“为应对新的中高考改革政策,急需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人员编制或用人制度要有适当的倾斜,以缓解燃眉之急。”戴文胜说。
而在北京市宣武外国语实验学校副校长杨容涛看来,随着新中考改革政策的实施,学生选考科目的多样化将十分突出,对师资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方面的要求都会提高,“因此,学校提前储备一些选考科目的学科教师就很有必要。”
杨容涛表示,在新中考背景下,学校必须要加强教师培训,特别是对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生物等以往非中考科目教师的培训,要引导教师通过不断的研究、实践和反思,逐步实现教学从过分关注区分度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