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才俊:中科大凭啥挑战北上广

2017-07-25 17:26:34来源:中国教育信息网

  近期,中国科技大学陆朝阳教授入围英国《自然》杂志评选出的十大“中国科学之星”,被誉为“量子鬼才”,是继2015年其团队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之后为中国科大带来的又一显著功勋。此外,陈宇翱曾荣获“菲涅尔奖”,秦礼萍荣获欧洲地球化学学会豪特曼斯奖,雷久侯荣获首届空间天气科学青年创新奖等,众多卓越人才铸造了中科大雄厚的师资团队。

  人才资源聚集规模、质量和水平在地域上存在一定时空差,多数流向东南沿海地区。中国科大地处中部,地理位置并不十分优越,但其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却毫不逊色,吸引了数百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围者投身该校教育科研事业。中科大是如何引来“凤凰筑巢”,取得斐然成绩,还要从其软实力和硬举措方面一探究竟。

  科研环境成引力

  很多“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回国之初频繁被问“为什么选择中国科大?”雷久侯说:“源于纯粹的学术环境。”

  雷久侯与中国科大结缘是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和科罗拉多大学工作期间,结识了一位来自中国科大的相同研究领域的访问学者。

  一次聊天中,该学者谈起中国科大时说:“科大是所适合安心做研究的好学校”,他建议雷久侯去中国科大从事研究工作。适逢2011年中组部启动“青年千人”计划,雷久侯在递交申请前到科大进行了一次顺访。“一见倾心,中国科大与我在美国的研究环境很像,校园不大,沉静不浮躁。”雷久侯深思熟虑后,毅然选择到中国科大继续自己的科研事业。

  学术环境就像树木成长所需的阳光雨露,必不可缺。据资料显示,海外科研人员在回国与否的选择上最担心的问题就是能否适应国内的学术环境。

  中国科大果然没有辜负雷久侯的选择。“学术优先”是该校师生内心尊崇的普遍法则;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无障碍的学术合作以及以学术为中心的资源配置,处处体现着中国科大纯粹的学术环境。

  雷久侯从事空间物理研究,对高层大气带电粒子的实地观测需要发射火箭或卫星,实验成本高、难度较大,实验室空间等离子体研究则是另辟蹊径。仅凭借一己之力,建设实验室的难度颇为艰巨。学科交叉是中国科大之特色,于是,雷久侯与中国科大物理学院从事等离子体领域研究的曹金祥教授通力合作,联合建立了中国科大空间等离子体实验装置。如今实验装置已初步建成,并成功获得了一批最新实验结果,并且部分研究结果已在POP、JGR等著名期刊上发表。

  而与雷久侯不同的是,毕业于中国科大的袁军华对母校始终存有高度信任。袁军华入选“青年千人”计划后,从哈佛大学回到母校。

  还未回国,袁军华就开始购买仪器,筹建自己在科大的实验室。由于“青年千人”计划配套经费落实有时间差,如果等经费完全到位,会浪费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而实验室建设不能等。科大便给青年人才开辟绿色通道,预先“借”钱给他们。袁军华深受触动,“校内办事都很方便,人性化的财务等支持系统,能让刚回国的年轻人摆脱日常繁琐事务,得以将精力全部投入科学研究”。

  科大注重青年人才培养,该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窦贤康说:“在科大,从来不会按资排辈,始终按照教学和科研成果对教师进行评估和激励。我们会尽最大可能给予‘千人计划’‘青年千人’等才俊最好待遇。”

  学术文化自激励

  六月初举行的中国科大第三届学术交流会上,中国科大化学院教授、“长江青年学者”吴长征答辩完,校长万立骏院士给予了他很大肯定,可是吴长征“并不领情”,笑言“经不起捧杀”。这件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却是中国科大学术文化的打开方式:自由、民主。

  大学吸引人的地方不仅在于好的办学条件、优秀的学术成果,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学术赖以生存下去的文化环境,“低调的奢华”正是坊间对科大文化环境恰到好处的评价。

  “小而精”,是张榕京对中国科大的评价,从小生活在中国科学院大院的张榕京,对科大了解甚深。在结束哈佛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她随丈夫袁军华回到科大,并入选“青年千人”计划。科大被誉为中国的加州理工学院,张榕京说:“两者很相像,规模不大,但成果卓著。”袁军华、张榕京夫妇常说,科大小而安静,是个适合做研究的好地方,交通方便,对外沟通交流也完全无障碍。

  “不打扰”,是该校自由文化环境的重要体现。科学研究有它内在规律,需要一定时间等待和滋养,硬性考核指标往往会伤害科研人员研究热情。在科大,关于业绩的“硬性考核”有着合理的求解——“柔性考核”。即对高层次人才,学校通过学术交流会对他们3—5年的阶段性工作进行总结,不作计工分式的硬性考核。

  面对“柔性考核”会不会让人产生惰性的质疑,首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人力资源部副部长黄方斩钉截铁地说:“当然不会,这是来源于文化自信和学术自觉。”黄方回国的第一年课题组没有一篇学术论文产出,“可是我心里并不慌张,我一直在认真工作,出成绩是迟早的事情。”2011年,他和地球物理专业的吴忠庆教授合作开展量子化学计算同位素分馏系数工作,很快在交叉学科方向打开了局面,几年来已发表诸多有影响力论文,培养了众多视野广阔的学生。

  后勤保障作补充

  除了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外,家庭因素也是回国人员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雷久侯刚到科大,学校为其提供一套新装修的周转房,由于担心装修气味不利于年幼孩子健康成长,他提出换一套老一点、不是新装修过的房子。要求提出第二天,学校就为他解决了这一顾虑。每每提起,他都由衷感叹:“心里很温暖,学校的关心体现在了每一个细节。”中国科大人力资源部部长褚家如说:“中国科大为引进青年人才提供全方位后勤保障,不仅为他们提供住房,还为他们子女提供从小学到高中的学校教育。”

  袁军华夫妇回国那年,孩子刚上小学二年级,由于自小在美国生活,看不懂也听不懂中文,使其心里产生很大落差,这使袁军华夫妇非常忧虑。好在科大附小的老师都很负责,特别为孩子制定了学习计划。语文老师用各种方法让孩子练字、开口说中文;英语老师为了让孩子保持阅读英文原版名著优势,特意给他开了一份超越同龄人英文原著阅读书单。如今孩子已经小学五年级,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褚家如表示:“我们尽可能做好后勤服务,不遗余力地提供全面帮助,解决教师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安心做科研,人才工作才直达人心。”

  而对于“青年千人”计划产生的作用,坊间质疑花“大力气”引进的人才,发挥的作用到底如何?

  黄方说:“‘青年千人’带来欧美名校前沿知识和先进理念,扩展了学生视野,增加了海内外交流机会,同时也突破了学科研究方向障碍,增加学校的竞争力。”“青年千人”计划人才大都承担了本科教学工作,张榕京科研之外大部分时间都给了本科教学,雷久侯更是乐学于教,并表示:“教学相长,我将最前沿的科技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学生也促使我对原有知识进行思考,这是一种正面提升过程。”褚家如认为,“青年千人”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敬业、谦逊,关心学生、因材施教,具有高度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感。

  此外,注重从国外引进人才同时,中国科大也重视“土著”青年教师培养,资助有潜力青年教师出国进修,保留他们在学校待遇,并提供其在国外研修生活费。而学校批准他们出去的唯一条件,就是他们找的实验室和导师的水平必须是一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