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瓶颈,创新突破,让教育短板“齐起来”

2017-07-25 17:22:49来源:中国教育信息网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胡航宇 通讯员 邓雄飞)“我们的癞子锣鼓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我们的木版年画编入了中小学美术教材了!”“如今,光注重文化成绩还不行,你得听说读写、吹拉弹唱都在行!”……在重庆梁平县采访,孩子们饶有兴致地讲述着他们新学的才艺。

  近年来,地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梁平县,扎扎实实推进依法治教和教育改革,办好老百姓身边每一所学校,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

  该县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大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建设农村教师周转宿舍近600套 2.1万平方米;率先实施《梁平县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实施办法》,每年投入近3000万元,分别按每人每月200~900元和250~300元的标准给予农村教师生活补助和乡镇工作补贴;表彰德才双馨典型代表,评选“最美乡村教师”,颁发乡村教师荣誉证书;开展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等特色培训,建设城乡交流、“捆绑式”支教等素质提升工程……一组组数据,一条条举措,晒出了梁平县着力解决乡镇教师住房困难、推动城乡教师共同成长、提升教师幸福指数的成绩单。

  “乡村学校条件和城里差不多,但在乡村任教,可以享受更高的待遇和更多的荣誉,实现个人更大的人生价值,我何必往城里挤?”龙门学校青年教师郝绍飞说。

  县委教育工委书记唐诗雷告诉记者,该县“聚焦教学行为,撬动专业成长,助推内涵发展”的队伍建设思路今年1月代表重庆市“国培计划(2015)”项目县在北京作了经验交流,获得了与会人员的赞同。

  作为汉族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县,该县着眼课堂改革和文化育人,以 “2+2”项目建设和“1+5”行动计划为契机,根植县域“非遗”沃土,把学生作为“非遗”传承的生力军。结合课程建设,深入挖掘梁平竹帘、草把龙等艺术形式的文化要素,开发了实验小学《木版年画》、福禄镇小《养成教育》等校本课程,培育了西苑小学梁山灯戏、蟠龙镇小抬儿调等13个“非遗”传承实验基地和知德文化、礼让文化等精品校园文化。聘请“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入校进行常态化、持续性的培训指导,组织参加表演、展览、抢彩等展示活动,搭建广阔的学习实践舞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个性。

  “创新才有出路。”县教委主任周刚认为,只有结合实际,突破瓶颈,补齐短板,均衡发展才有生命力。

  融合全国第一份“家校共育·立德树人”行动计划,该县实施集团办学,有效破解“择校热”和“大班额”问题。将10所乡镇初中与邻近片区初中合并,将城郊薄弱小学与县城优质小学合并,建成合并型、帮扶型、协作型、研讨型4类义务教育集团,实行统一管理和捆绑考核,促进协同合作,整体提升,推动教育均衡健康发展。

  如何突破农村学校学生流失和资源不足、师资不够等问题?梁平县大胆创新,实施体艺“大课堂”教学和“送课到班、送设备到点、送研到村”的“走教”模式,定期到村小开展音乐、美术、英语等学科教学。

  “农村教育发展的短板补齐后,老百姓身边就是好学校,农村生源正逐渐回流,学校发展大有指望了!”农村初中校长谭孝君说道。

  “一个也不放弃,”梁平加大投入,大力支持特教事业,将特殊教育生均经费由原4000元/年提高到6000元/年,“十三五”期间,将整体迁建特教学校,支持特教事业发展。在解决进城务工和经商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上,梁平也是倾情践行。投资1000万元,新建西苑小学石马校区,增加学位1080个,定点解决随迁子女上学问题。

  “小孩能同等入学,平等享受资助,我们干活就放心了!”质朴的农民工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