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青年教授有空间,学校才有未来”

2017-07-25 08:27:12来源:中国教育信息网

“青年教授有空间,学校才有未来”

  ——南京理工大学实施青年拔尖人才选聘计划纪实

  前不久,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金明杰,被确定为2016年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人选。今年8月,金明杰主持的“高底物浓度木质纤维素快速酶解发酵技术的基础研究”入选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现年35岁的金明杰201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在该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和担任助理教授,并在一家美国著名公司从事玉米的生物炼制技术研究。2015年,金明杰回国受聘南京理工大学教授,迅速为学校拓展了新的科研领域和方向。据介绍,金明杰从事的生物质能源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流大学建设离不开一流人才牵引。”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尹群说,“根据人才强校战略,学校积极实施‘青年拔尖人才选聘计划’,吸引了一大批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回国建功立业,也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拔尖选聘”:创新发展来了“生力军”

  2012年6月,南理工确立人才强校发展战略目标,着眼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需求,结合在国防科技领域形成的特色优势,全面启动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计划,由“紫金学者”引进和支持、“紫金之星”引进和培养、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培育、创新学术团队培育和巩固、教师国际化发展、国际顾问教授以及“青年拔尖人才选聘计划”等7个子项目共同构成和分别组织实施的系统工程。

  南理工重点实施“青年拔尖人才选聘计划”,对海内外青年学者敞开大门。从2014年开始,学校连续举办3届海外青年学者“紫金高层论坛”,把引进海外优秀青年人才提升到战略高度,得到700多名海外青年学者的积极响应,选拔了近200名到校进行学术交流、考察面试,最终录用了40多名。

  “引进这些青年学者的时候,编制、科研启动经费等,甚至包括子女入学,能为他们想到的都想到了,能为他们办的都办了。”该校分管人事工作的校长助理陈钱告诉记者,这些青年学者进校都是直聘教授职位,实行年薪制和聘期制,学校专门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进行重点支持和跟踪培养。

  仅2015年,在南理工引进的青年教师中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的就占61%,取得海外名校博士学位的占30%。随着海外新鲜“血液”的注入,南理工在许多空白领域纷纷取得突破,科研实力明显增强。

  “我们的引进,看起来是引进一名优秀青年学者,但更多引进的是一个未来方向、一个国内新兴领域的开拓,这对学校建设一流大学太重要了。”陈钱说。

  “非升即走”:首聘期考核“动真格的”

  伴随着学校《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办法》《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南理工成为国内为数不多、参照国际惯例引进和管理人才的学校之一。对新引进的教师严格执行首聘期考核制度,即“非升即走”。根据这一制度,考核不合格以及6年内不能晋升高级技术职务的教师,学校不再续聘,这是人才“能进能出”的聘用制度。与此同时,学校还设立教授聘期制度,聘期为3年,聘期内凡考核不合格的一律降为副教授,这样又形成了人才“能上能下”的聘用制度。

  “学校实行‘非升即走’制度,我感觉压力还是很大的。”姜伟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2014年任南理工电光学院助理教授。他告诉记者,对一名新教师来说,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但压力也是动力,凭借专业基础,他坚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新教师的首聘期考核。

  “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间的竞争。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争夺,南理工要想成为国内外高端人才集聚的高地,除了自身具备实力雄厚的学科优势外,还必须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政策优势。”尹群说,这套制度可以说打破了原有体制的桎梏,真正建立了人才合理流动的“高速公路”。

  “学校在给教师提供良好的生活待遇和工作环境的同时,严格的考核制度也很残酷。自实行首聘期考核以来,每年都有七八名教师被淘汰。”人事处相关负责人坦言,实施聘期考核制度,打破了固有的教师发展模式,盘活了师资队伍存量。

  在“非升即走”的同时,南理工还在人员聘用、考核激励、薪酬设计、资源配置等各方面出台配套政策,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据该校人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在首聘期内免除了对新引进高层次人才教学工作量的要求,并积极帮助他们申报国家和江苏省各类人才工程,让人才进校后能安心工作、潜心研究。

  “紫金之星”:学术成长“天地宽”

  杨健是南理工计算机学院教授,曾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先后荣获过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首届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科学家奖、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谈及自己的学术经历,杨健表示,关键是入选了南理工“紫金之星”,在学校经费资助下,有幸接触并参与到当今智能科技最前沿领域的研究工作。

  2013年,在南理工第十一次党代会上,“青年教师成长助推计划”被确定为学校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重点实施的人才计划。“紫金之星”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主要面向海内外35岁及以下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才俊,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拔和重点培养。

  根据该计划,凡是入选第一层次拔尖人才和第二层次优秀人才的青年教师,学校将分别提供15万元至20万元和10万元至15万元不等的项目资助经费及其他津贴。在南理工,不少青年教师通过项目资助、国际交流等方式,潜心研究,开阔了国际视野。有的教师还争取到了国家高水平研究项目,较快进入到学科前沿研究领域。

  刘键是南理工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2014年入选“紫金之星”,当年就受邀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他觉得,“紫金之星”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开阔了学术视野,紧跟国际科研步伐,大有裨益”。

  一流大学的关键是一流学科建设,而一流学科建设离不开一流人才支撑。青年教授们有“空间”,学校才有“未来”。在谈到南理工如何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发展战略时,校长付梦印表示,学校要通过自身努力,打造“不可替代”学科冲击世界一流学科,打造“不可或缺”学科冲击国内前列学科,打造“前沿交叉”学科冲击特色新兴学科,“而这些很大程度要靠新锐的青年科学家往前冲、进行探索”。(本报记者 赵建春 缪志聪 通讯员 杨萍 陈育凡 任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