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5 08:27:07来源:中国教育信息网
教育界同行常说,课改深处是课程。目前各地的教育改革已经从宏观层面转到课程教学的微观层面。依据多年的观察与调研,我个人认为,农村学校亟需开发乡土校本课程,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
农村学生素质教育需要“绿色证书”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人口素质提高、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由于某些学校和地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高分低能,动手和实践能力差。某些农村学校教师只注重优生而忽略对后进生的辅导,初中毕业后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升入高一级的学校继续深造,很多的学生在没有思想准备、没有一技之长的情况下就踏入社会,不能适应社会,得不到发展。所以乡土校本课程的开发,能为我国的农村服务,使学生学有所得。这就要求学校要转变观念,端正办学的思想,注重农村乡土人才的培养。
在农村中学应该实施绿色证书式教育模式,开展活动时根据本地区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并且制定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获得“双证”,即初中毕业证和绿色证书——农业部认定的“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就是我们常说的绿色证书。具体的乡土校本课程就是把国家课程计划中的“劳动技术课”,根据地区需要改为符合本地农情的“农业技术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设“家电维修”“理发”“烹饪”等课程,通过考试和考核再发给证书。在实践过程中,有的学生已经利用自家的土地发展种植业,成为乡村中致富能手。
只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才能留住“乡愁”
农村中学学生的生活环境、自然条件较差,大多数学生读书是为了跳出“农门”,不愿意回到土生土长的地方。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让学生看到农村的希望、前途,看到贫穷是暂时的,困难也是暂时的,帮助学生树立建设家乡、改变家乡的信心。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必要补充。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满足学生的个别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学生提供更具有适切性的课程,增强学生对家乡和农村的热爱。
在实践中不妨采用“村校合一”的开放式教学方式。例如,学生在学校学到农业科技知识后,回家再传授给自己的父母或者亲友。比如,学校教会学生对苹果和梨的幼苗进行嫁接,然后把这一项技术带回家传给自己的父母,利用在自家的果园中得到了好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开展“三个一”活动,即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走访一个村庄,调查一种社会现象,传播一项实用技术”活动。给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从小立志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的思想。教师可通过身边的事例,纵向比较,让学生看到农村的昨天与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农村的发展、进步,农村将会越来越有希望。把热爱农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融进教学中,与教学有机结合,以情感人使学生受到感染,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建设家乡、改变家乡的远大理想。
弥补国家课程不足,促进教育和谐均衡
国家课程开发致力于为学生提供相同的学习内容,以保证国民素质的整体性提高,但缺陷也很明显,很难照顾到千差万别的学校教育情境,对课程的适切性关照不够。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注重学校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学校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要有课程开发自主权,在政策上要保证校本课程的生长空间。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既有学校内部教育人员,也有学生及其父母,还有校外的社会人士参与,体现课程开发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校长和教师,教师在参与开发的过程中应不断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校本课程开发能够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需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促进学生的和谐、均衡的发展。我校提出的“毕业有道德,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技术”的办学方针,在教学中把校本课程与国家计划课程结合起来,将传授农业科技知识与生物课紧密结合,将家电维修与物理课结合,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联系,同步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实践能力。(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