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5 08:27:04来源:中国教育信息网
教授下到地头 课题做进车间
——湖南科技学院为当地农民和企业服务的三个故事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或踩在牛粪上的教授,才是最好的教授。”近日,湖南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陈弘向记者坦言,“过去,很多高校都存在闭门造车的问题,科研是科研,转化是转化,导致成果转化率低,很多成果烂在抽屉里。”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推动学校转型发展,近年来,地处湘西南永州市的湖南科技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深入企业、走进田间地头,将课题做在车间里、工地上,帮助企业、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科研课题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度,取得了明显实效。
【故事一】小香姜大增收
“我们拿来做土壤消毒试验的10亩香姜地,今年产量翻了一番,亩产达到6000公斤。”永州市江永县上江圩香姜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欧先忠最近心情特别好。
拇指大小的香姜口感好、品质高,是江永的特产和农业支柱产品,全县种植面积近4万亩,近几年最贵时能卖到20元一斤。
然而,在与湖南科技学院化生学院刘小文博士团队接触之前,江永人缺乏科学种植技术,生姜产量每亩只有3000公斤左右。“因为土传病害,生姜只能隔年种一次,农户们很难脱贫致富。”欧先忠说。
为了解决长期困扰农户们的难题,通过多次调研和实验,刘小文团队提出了解决方案——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姜瘟等土传病害的病原菌能在土壤中存活14个月至6年,是发病的初侵染源,要解决根本问题,必须对土地进行消毒。”刘小文说。
听说了土壤消毒技术后,欧先忠主动提出将自己的10亩香姜地划为试验田。播种前两个月,刘小文带团队下了地,平整土壤、施用化学药剂,给整块地覆上塑料薄膜熏蒸一个月,再揭膜播种。“产量由3000公斤变成6000公斤,真神了!”欧先忠竖起了大拇指。
“目前,当地有3个合作社与我们达成合作协议。”刘小文说,未来还将有更多合作社加入进来。同时,当地农户种植烟草、西瓜、黄瓜、西红柿等农作物的土地也将成为“消毒对象”,增产增收在望。
【故事二】油茶渣里开“鲜花”
永州是我国的油茶之乡,年油茶籽产量达到10余万吨,茶油产量在2.5万吨以上,榨油后剩下的油茶壳、油茶饼等残渣则高达7.5万吨。
如何处理这7.5万吨废料?老办法是就地掩埋或焚烧,既污染环境又容易给土地造成病虫害。湖南科技学院教师覃佐东博士带领团队,利用农林生物质高效转化技术,在油茶渣里“开”出了鲜花。
“我们与湖南天球油茶公司合作,利用油茶渣生产生物质模塑产品——纤维花盆,部分替代塑料制品,环保的同时还为公司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覃佐东说。
传统的农林生物质转化技术,一般是将废料转化成燃料或制成纤维板材,损耗较高,“但制作纤维花盆,1吨原料能得到0.95吨产品,过程主要是脱水处理,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该技术投入使用后就递交了发明专利申请书。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湖南科技学院凭此技术捧回了全国优秀团队奖。“前不久,我接到了这次创新大赛的评委之一、深圳某创投公司负责人王子言的合作电话,商量投资建设废弃生物质加工厂项目。”覃佐东说。
【故事三】关乎企业存亡的6%
湖南恒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永州一家年产值在4亿元左右的制药公司,拳头产品是以银杏提取物为原料制成的血络通胶囊,年产值达2亿元。“就这个药,在2015年差点儿停产。”公司负责人吕宏再说起此事,感慨颇深。
2015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了新修订的《2005版中国药典》,修改了以银杏提取物为原料的制药标准,除了维持银杏总黄酮醇苷含量不少于24%的规定外,还新增了一项:银杏萜类内酯含量要达到6%以上。
小小的6%,让吕宏再犯了愁:“公司技术部门迟迟攻不下,购买其他厂家的银杏提取物,却因为没达到制药中间体标准,给公司造成了1000多万元损失。”吕宏再想到了湖南科技学院化生学院院长何福林。
接到吕宏再的求助电话,何福林和他的团队迅速行动,很快攻克了银杏叶内酯提取技术难关,帮助企业实现了制药中间体的自主生产。学院还给恒伟药业派了一名科技特派员对接技术问题,同时为企业申请相关项目经费提供技术支持。
“原来我们的原材料主要靠外购,每公斤价格在1500元到1700元,现在自己供应,每公斤为1000元,整体算下来,一年能节约30%的生产成本。”吕宏再说。
“如今,学校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正在逐步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紧密,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学校将逐渐成为永州及大湘南地区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研发平台、政府决策智库、文化引领高地、品质永州名片。”陈弘说。(见习记者 赖斯捷 本报记者 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