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入 更科学 更优化——展望2017年教育工作

2017-07-25 08:27:03来源:中国教育信息网

  作为实施“十三五”规划和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关键之年,2017年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将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并在改革的坐标系上主动找准历史的坐标?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把核心意识贯穿于一切工作的始终,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折不扣地把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始终恪守严的纪律和严的要求,要以严的态度、严的标准把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纪检部门要履行好专责监督机关职责。

  下大力气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今年要召开全国中小学党建工作会,开展专项督查,加快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尽快出台关于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的意见,召开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确保民办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涉外办学领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以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为突破口,出台加强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党建工作的意见,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对外开放全过程。重点推动落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制订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意见,补齐高校党建工作制度短板。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教育工作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是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立德树人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理想信念是前行的动力。要引导广大青少年继承革命传统,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深化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深化宪法教育,落实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法治育人。今年将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完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完善教材管理体制,保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推进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教材后续册次编写审查;推进三类特殊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编写;加快普通高中课程教材修订。

  多举措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掌握一两项终身受益的技能。推动校园足球蓬勃发展。开齐开足美育课程,整合资源、改善设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咨询服务,为学生创造健康成长、快乐成长的良好氛围。

  知行合一,提升综合素质。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学以致用。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今年要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营地建设工作。推进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加强资源开发,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专门场地、专业指导、专题教育。深入做好学生志愿服务,将志愿服务成效作为综合素质评价重要内容,作为毕业升学重要参考。

  扩大教育公平受益面

  促进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2017年,教育部着力抬高底部、补齐短板、完善规则,实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的教育公平。

  启动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完善质量评估体系,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引导、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中央财政安排专项奖补资金,提升学前教育普惠水平。

  推动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贯彻落实《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改造农村薄弱校,消除城镇大班额,今年将出台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文件,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对2013年至2016年通过国家认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进行监测复查;制订督导评估制度,推动均衡发展向内涵转变。

  全面提升特殊教育水平。今年将启动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加快发展学前、高中和高等特殊教育,提高随班就读比例,加强融合教育。

  加强对困难群体、地区的精准帮扶。落实《教育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6—2020年)》。实施“西部教学改革支持计划”;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继续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加快实施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督促有关省市特别是特大型城市完善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政策。重点加强对无人监护和双亲在外留守儿童的关心、救助。

  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做好对口援疆、援藏工作,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稳妥推进双语教育,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水平。

  让师生有切实获得感

  获得感是判断我们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全面深化改革,最终是要打破束缚、激发活力、释放红利,让基层、学校、教师、学生有切实获得感。

  今年将出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和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意见,各省份要出台《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暂行办法》,抓好履职尽责;教育部制定了三评清单办法,各地要抓紧清理规范,规范检查事项,让基层、学校、教师切实感受到变化。

  加快办学体制改革。落实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完善《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法律身份,完善产权制度,保证民办教育平稳健康发展。

  全面提升教育治理法治化水平。今年,要审议《职业教育法》,完成《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案,起草《国家教育考试条例》、《学校安全条例》草案,开展《学前教育法》调研和起草。同时,将出台关于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今年各地要着力落实好即将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提高依法管理教育事务的能力。

  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做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推进省部共建备忘录签署,实现有关节点省份签约全覆盖。今年,非通用语种专业数量要达到94种,覆盖所有已建交国家官方语言。今年要出台做好新时期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意见。加大留学生经费投入,增加来华留学和出国留学名额,打造“留学中国”品牌。要下大力气建设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加大与教育发达国家学历学位互认协议签约力度。落实中央对港澳教育主导权,着力推进特区政府实施国民教育。

  确保科学公正选拔人才

  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密切跟踪指导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指导上海、浙江完善改革方案和相关措施,确保今年两地基于“两依据一参考”的新录取模式顺利实施。

  中考改革要全面推开,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两项制度,规范中考考试加分,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破解唯分数问题。

  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要继续深化,推进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统筹管理,坚持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同一质量标准,平稳落实单证纳入双证考试招生改革。深化博士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申请—考核”和“分流淘汰”机制,注重加强科研创新能力考核,提高博士研究生选拔质量。

  加快优化教育结构

  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发展支撑力,主动服务动能转化和产业升级,推动实施《制造业人才发展指南》,助力中国制造2025。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探索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学校办学资质定期检查制度,对不符合办学资质的学校要依法责令整改、退出。

  实施好产教融合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同步推进项目建设和转型改革,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出台产教融合政策,努力破除师资聘用、职称评定、实习实训、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同时,各地要加大高校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优化力度,加快产业升级和改善民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主动布局培养未来技术和产业需要的各类人才,提高高等教育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全面启动“双一流”建设。今年要抓紧组建专家委员会,抓紧研究确定具体遴选条件和认定标准。充分利用大数据、第三方评估等开展遴选认定工作,主动公开政策相关信息以及建设高校情况。建设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合理选择建设路径,自主确定学科口径和范围,科学编制整体建设方案、分学科建设方案。

  尽快研究制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案,推动“双一流”建设顺利实施、早出成效。继续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更好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探索学分银行运行机制,继续做好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试点工作。加快推进社区教育发展,整合各类资源,丰富内容形式,强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狠抓教育质量提高

  今后,要建立起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积极探索新课改理念多样化、行之有效的实现形式,如小班化教学、选修走班等方式;要紧跟产业变革,强化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让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总结推广现代学徒制,明确学徒双重身份,形成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长效机制,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动高校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落实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实行弹性学制,全面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推进高校学分制改革,探索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课程设置、学籍管理、质量监控、考核评价等教学管理制度,方便学生跨专业跨学校进行学分认定与转换。

  要努力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构建优秀人才终身从教机制。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特岗计划、教师编制、职称评聘继续向农村倾斜。深入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建立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常态化机制。健全职业学校和企业双向流动机制,完善吸引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支持政策。各地各高校要调整考核评价导向,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更加重视对教学水平的评价,更加重视对教师科研成果创新和实际贡献的评价。

  系统构建质量控制机制,发布实施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作为设置本科专业、指导专业建设、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

  健全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机制。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保证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低于4%。落实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和财政支持政策。完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以应用驱动为导向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一方面,要继续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另一方面,要坚持深化应用。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法推广,调动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使信息化教学成为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