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第二届浙苏高中语文名师大讲堂举办

2017-07-25 17:21:40来源:中国教育信息网

  伴随国家对核心素养的倡导与新高考的到来,“高中语文课堂如何改进”就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近日,在浙江金华举办的“第二届浙苏高中语文名师大讲堂”,以课堂实战、专题讲座与问题研讨的方式,展示了浙苏语文名师的努力。

  为什么现在语文教师感到压力格外大

  “高考改革带来了语文学科的‘权重’,更带来了高中语文教师的压力。”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浙派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蔡伟介绍说,浙江是高考改革先行省份,从2017年起,浙江高考招生不再分文理科,变为必考加选考模式,总分750分。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每科150分;选考科目也是3门,由考生在7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每科是100分。语文是高考分值较高的科目,同时语文学科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现在大部分考生都是应届生,第一次参加高考,无论新旧哪种考试或者计分方式,对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相反,直接感到困惑与压力的是高中语文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到具体的课堂设计,目前他们都感到急需充电。

  浙江与江苏毗邻,共同使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两省语文教师面临着同样的困惑,也有相近的追求,同时在教学传统与教学风格上也存在一些差异。近来年,一直从事语文教师培训的蔡伟发现,浙苏语文名师众多,经验丰富,但由于缺乏平台,两省教师有效交流渠道较少,一些名师的经验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没有产生应有的辐射作用。为此,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与江苏省南京市教研室经协商,2015年在南京共同举办了首届苏浙名师大讲堂。今年举办的“第二届浙苏高中语文名师大讲堂”,既是两省教学合作的延续,也是应对教师新需求、教学新问题的需要。

  在教学难点与思维拓展上下功夫

  在研讨中,很多教师指出,浙苏两省语文教师,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其教学理念在很多方面与核心素养的倡导不谋而合。重道同时重器,可以说是两省教师的共同追求。在会上,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金华市教研室副主任朱昌元执教了《劝学》一课。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师大附中张小兵讲述了自己有关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浙江湖州市教坛新秀贾桂强讲述了自己基于“主题式阅读”的《论语》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温州中学教师郑可菜在执教高二外国小说教学单元中《礼拜二午睡时刻》一课时,注重纵横拓展,她选取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红楼梦》《祝福》《项链》《巴黎圣母院》等作品中学生较为熟悉的文段,引导学生展开比较与分析,借此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绍兴鲁迅中学高级教师李莉执教《边城》一课时,在节选文本的阅读教学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她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不止局限于课本上的节选部分,通过与学生一起给小说重新起名等方式,将教学巧妙延伸到整本小说的内容主旨。南京市语文教学先进个人、南京29中教师邱兼顾在执教杜甫名诗《佳人》一课时,课堂设计步步推进。他引导学生从读一首诗歌,到读一个诗人,再到读一类诗人,从文本解读,到知人论世,最后变为探究一类诗人的普遍性意义。这些课堂案例都体现了浙苏语文名师兼顾经典解读与思维拓展的特点。

  巧妙的课堂设计促进学生全员参与

  “黛玉临终说,宝玉,你好……哪位同学续写一下,黛玉想说什么?”当一位教师在讲解小说“节制与放纵”的不同笔法时,向学生提问。下面一位学生接道:“黛玉想说,你好帅”课堂上立即响起一阵笑声。老师淡定地回应:“哦,‘你好帅’或许也是一种说法,但是,请再想想,什么样的续写更符合当时的情境呢?”下面又有学生接道:“黛玉说,你好狠心……”课堂重新回到预设轨道。这是名师大讲堂活动期间的一个小插曲……

  浙江省富阳中学教师季丰在谈到自己的听课感受时说,日本学者佐藤学“课堂是个险象环生的地方”这句话让他印象深刻。“险象环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动态学情的不易把握,同时这也成为提升教师课堂实战能力的契机。此次活动全部在浙江省金华市第六中学借班上课,金华六中属于当地教学相对薄弱的学校。确定公开课日程时,该校校长、教务主任都有些担心,唯恐本校学生难以适应名师的节奏。而不认识的学生,对外来教师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注重活动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地解决了此问题。一些授课教师将标题比较、改写对话、标点填空、文章续写、朗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入了课堂,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达成了教学目标。

  南京市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写组成员徐志伟基于修订版的高中语文课标,从宏观到微观多角度剖析了新语文教学。会议召集人蔡伟在解读此次活动的口号“我们的教学理想,我们的课堂实践”时说,本次活动突破了往年相似活动只放在一流学校的先例。6堂示范课授课角度、形式各有特色,而专题讲座则围绕目前倡导的核心素养、整本书教学、批判性思维、校本课程等内容来展开,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顺利推广奠定了基础。(中国教育报记者 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