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5 07:36:46来源:中国教育信息网
一、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二、作品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体例主要为语录体。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作品思想
孔子思想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强调社会中个人道德的提升,进而达到家庭、社会的整体和谐,变乱世为治世。孔子思想内容博大精深,以"仁"为核心,"仁、义、礼、乐、忠、孝、智、信"等互解互证;以"修身"为重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位一体。
①仁
笼统来说,"仁"是发自内心的至善至美的思想,是人际间对他人的友爱情感,是一种尊重人、帮助人的意向。孔子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仁"的品质,从外貌言谈上都观察出来,如: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郑无怨,在家无怨。"(《颜渊》)
②义
孔子认为"义"是君子行事的根本,他说:"君子以义为质。"(《卫灵公》)并认为"礼"和"信"是完成义的方法。孔子认为"智、仁、勇"是人的宝贵品质,所谓"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是对通达君子提出的要求,他认为"勇"是一种可贵精神,但是"勇"要以"义"制约,否则"勇"就会患害无穷。
在"义"和"利"的问题上,能分出君子与小人,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懂得义,知道"见得思义"(《子张》),小人往往见利忘义。
③礼·乐
"礼"的提出在于规范长幼尊卑的顺序,使失序的社会恢复失序。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答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针对各诸候国弑君杀父,谋逆篡位的事实,孔子强调还"君臣父子"之名来复"礼"是为政的前提。孔子提出治国"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反对讲形式,注重"礼"的应用。对于个人而言,"礼"表现在"恭敬"上,在于"亲亲"、"尊尊"。孔子把"礼"提高到立身处世的高度来认识,认为遵循"礼"是立足处世的高度来认识,认为遵循"礼"是立足社会的依据,即:"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对于统治者而言,更应努力做到"礼"的要求,才能使臣不尽心尽力,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才能使人民服以听话,所谓:"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宪问》)。一般不能时时受"礼"的制约,孔子告诫人们要"克已复礼",这是圣人对乱世人民叮嘱。
"乐"也是孔子推崇仁德教化的重要内容,孔子倡导"礼乐兴邦",重视音乐净化世道人心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好的音乐能陶冶性情,化导人民和美向善。他推崇舜时的《韶》乐,反对郑卫淫乱之音,他说:"乐则舞《韶》放郑声。"(《卫灵公》)有一次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竟然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述而》)。音乐关乎修身进德,关乎社会风气的转变。
④忠·孝
"忠"是指尽心竭力、躬行不速的克尽职守的态度。孔子强调臣子对君王要"尽忠",学生子张问如何从政,孔子答为:"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忠"的内容大略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做事尽心力而为、勤勉敬业,二是指用心不违、忠心不二。前者而言,忠近于"勤",后者而言,忠近于"信"。孔子积极行道,努力出仕也是实践着为人臣"忠"的职分。孔子认为"忠"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应用在为人处世的各方面上,处理好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上下级关系都要讲"忠"字。孔子的学生曾参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含义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矣。"(《里仁》)忠合乎义,恕近于仁。
"孝"应用家庭之中,指子女对父母长辈的行为态度。人生在世,在家要尽"孝",为国要尽"忠","忠孝"不仅要求仁人君子做到,一般人也应做到,它是处理家庭和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处理家庭关系上,孔子强调两个字"孝悌",孝指对父母孝顺,悌指敬爱兄长。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其弟子有若也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儒家经典《中庸》认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孔子认为孝亲不仅要保证对父母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要有恭敬之心、仁爱之心,在父母面前要保持和颜悦色,听从教导。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忠孝"思想,是处理家庭和外事的两大准绳,君子躬行之,则家和国兴,小人违反之,则家败国破,千古不易之理。
⑤智·信
"智"指的要有分辩能力,分清是非善恶,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所谓"知者不惑"(《子罕》),说的就是聪明智慧的人不会迷惑。人是有情感的,爱和恨过甚都会使人迷惑,是非难辨。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到如何辨别迷惑,孔子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分党》)。一个人被爱恨情感所困,容易失去理智变得不智慧。一个人的欲求过头,也会使人失去分辩能力,"利令智昏"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孔子强调"见得思义",孔子致力于教育,教育学生如何立身行事,就是使他们从迷惑走向智慧。孟子也认为智慧起于分辩是非之心,"是非之心,智之瑞也。"(《孟子·公孙丑上》)孔子强调"学而知之",一个人通过不断学习,就可以由迷惑变为智慧。
"信"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指的是诚实不欺,表里如一,"信"是人立于天地之间不可缺少的要素,孔子说:"人而天信,不知其可也"(《为政》)又说:"民无信不立。"(《颜渊》)这些言论都说明"信"对于社会人群的重要性。试想,一个人虚伪欺诈,缺少诚信,怎么会取信于人,怎么和别人进行交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讲诚信,后果可想而知。孔子认为,诚信之人,无论到哪里,都会行事通达。学生子张问"行",孔子修身方面教诲:"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卫灵公》)以忠信笃敬为先,处在不开化的地区也会行事通达。《中庸》上说:"诚者万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以诚之为贵。"古往今来,圣王治国,必以诚信教民,化导人民归于真诚纯朴。
四、经典名句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效法,把好的言行记在心里;对于他们身上的缺点,我进行反省,如果自己身上也有,就立即改去。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译文:君尽君道,臣尽臣道,父尽父道,子尽子道。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一副伪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有仁德的。"
4、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喜好水,仁慈的人喜好山。聪明的人生动活泼,仁慈的人沉厚宁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仁厚的人有涵养,寿命长。"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吗?"孔子回答:"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译文:颜渊、季路侍从。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将车马及皮袍衣服与朋友共享,用坏了也不引为遗憾。"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劳绩。"子路说:"希望听到老师的志向。"孔子说:"使老人安逸,使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怀。"
7、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译文: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合于礼,这就是仁。
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译文:自己想要立身,从而使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从而使别人通达。
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译文:有职位的人本身正直,这样不发命令事情也能办得好;有职位的人本身不正直,即使强发命令下属也不会听从。
10、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译文:教育人不要区分若干等类。
1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译文:努力学习,坚持不懈,教导别人从来不知道疲倦。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13、子曰:"由,诲女(同"汝"。你),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同"智"。明智,真知)也。"(《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仲由,我教导你的(知识),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1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为人师表了。"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1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译文: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经常局促忧愁。
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译文:看见贤德的人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而内心自我省察。
1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译文:一个国家的军队,可以使他丧失主帅;一个小小的男子汉,却不能强迫他改变自己的志向。
1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译文:天冷以后,才知道松柏树的叶子是最后凋落的。
2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译文: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首先一定要把工具磨锋利。
2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译文:发愤用功,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忘记忧愁,不晓得衰老即将到来。
22、子曰:"吾十有(同"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