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冲刺详点拨:语数外三科考场放大招

2017-07-25 08:22:47来源:中国教育信息网

  如何在倒计时最后一天加速冲刺,使复习更有效率,是考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一些有经验的高三教师建议考生及时调整复习战术,这一阶段的复习不应再沉迷题海,尤其不要再花大量时间在难题上,而应重视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回顾,并掌握一些必要的应试技巧。

  难题怪题要学会放弃,会做的题要保证得分

  ——数学: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文卫星(上海市七宝中学)

  数学是波动较大的学科。很多考生最后复习阶段抱着“搏一记”的心态,加大习题练习的强度和难度,结果越做越没有信心,这是得不偿失的。考生在考前这段时间重要的是调整好状态,防止“高原现象”发生。

  做好自己会做的题

  临考前的心态很重要。高考就像运动员在赛场一样,不仅要有过硬的本领,还要有良好的心态。考试要正常发挥,就要稳定心态,其最基本的方法是“做好自己会做的题”。每次考试总有不会做的题目,就数学学科而言,一般说来,填空题的最后两题、选择题的最后一题可能会难一些。如果感觉不顺就暂时放弃,把会做的题目先做好。

  近期各区的模拟试卷相对于高考卷来说确实是要难一些,有些学生会越做越没有信心。其实这种担忧大可不必,对难度较大(老师讲过还听不懂的题目)、运算冗长的题目要学会放弃,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关键是要能解答好常规题及简单的变式问题。

  全面复习不留死角

  复习要全面,不留死角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一些“不太重要”的知识点,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去年考到“中位数”,有些学生对此一无所知,白丢了容易得到的分数。今年新教材中新增加内容不能忽视,虽然它们不是重点,但概念要清楚,运算要熟练。比如统计中名词多,公式多,数据处理量大,需要熟练运用计算器。建议考前把教材拿来看一下,对平时复习不到的地方,选择一些书上的题目做做。

  二是对一些易错的地方要多加注意,这是构成“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主要原因。比如等比数列求和要讨论公比是否为1,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一定要考虑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这些都是使用公式必须注意但往往又是大家不够重视的地方,即所谓“陷阱”。注意到了容易得分,注意不到容易失分。一得一失影响就大了。

  数学分支多,对自己基础掌握不牢的知识、思想、方法可以多花些时间,相应多做些这方面的题目,找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考生可以选择以前做过的题目,或手头资料中的相关题目,对不懂、不会的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但不要选过难的题目和怪题,关键是要掌握这类问题的常用思想方法。

  字迹清楚答题规范

  有些学生数学作业只考虑对错,书写不规范,结果是“对答案时高兴,看分数时扫兴”,原因就是过程不完整,或漏掉关键步骤,或最后结果不能综合起来等不一而足。最后关头,这些学生要在解答题的规范上下点功夫。

  解答题通常是分步骤得分,一道题如果没有做完整,但是写出相关的内容,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对这一点考生务必要引起重视,尽可能多得每一分。当解答没有把握时,要把自己想到的内容都写出来,有合理的地方就能得分。

  我最近做的一项调查发现,有50%的学生经常“因为计算错误而被扣分”,有73.6%的学生“因为看错题目而被扣分”,还有接近半数的学生时常发生“有基本正确的解题思路但书写不完整”或者“本来想写的东西,莫名其妙写错”的情况。这些“毛病”在近阶段要一一加以纠正,分数自然会上来。

  另外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今年网上阅卷对书写要求更高。有些学生书写潦草,4与9不分、5与8不分,字迹很难辨认,这会影响阅卷老师的判断。此外,网上阅卷位置是固定的,如果写错涂改,位置就不对了,如果书写量较大导致写不下就麻烦了。高考阅卷是找得分点,如果后做的部分没有对的把握,前面的也不要划掉,说不定有得分点。

  “提出问题”要求稳

  今年考试说明中特别指出,要考查提出问题的能力,各区的模拟卷中也有体现。笔者以为这部分既要重视,又不必花太多的精力。因为今年是第一次明确有这样的要求,在摸索中前进,求稳的可能性较大,估计力度不会太大,占的分值不会太高,多数学生能得点分,但要得高分较难。

  提出问题的方法主要有:判断其逆命题是否成立、原问题能否推广(推广有不同的层次,对思维要求不同),能否类比到其它方面等形式。

  解答此类问题有一个策略,就是提出一个简单的能解答的问题,得分可能会超过提出一个一般但不会解答的问题。当然,如果能提出并解答一个简单问题,再提出一般问题会更好些。

  要在考试中稳操胜券,复习时就要有的放矢

  ——英语:不同策略应对不同题型

  ■黄志涛(上海市市东中学)

  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是事倍功半的糊涂之举。做事首先要目标明确,把握好方向,再奋力拼搏,才有成功的可能。要在高考英语中稳操胜券也同样要明确目标,复习时要有一定针对性,并掌握一些必要的答题技巧。

  阅读:长句、难句 不轻易放过

  高考英语卷归纳起来大致可分四大块,即听力、语法、阅读(包括完形)和写作(包括翻译)。从分值上看,“读”这一块占了将近五分之二,因此阅读部分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在复习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每一篇文章必有几句长句、难句,决不能轻易放过。如果把这几句弄懂了,那么整篇文章就看明白了。切记不可不懂装懂,蒙混过关。

  2、日常复习,各种题材的文章都要读,每天至少有1000字的阅读量。科普类文章难度较大,但决不可放弃。

  3、阅读时要高度集中,加快速度。一般一篇文章应控制在6到8分钟看完并答完3至4道题。

  4、阅读时用笔在认为可能重要的地方划线。也可以先读题,做到问什么心中有数。尤其对篇幅较长的文章,先看题更有优势。

  5、熟悉各种题型,尤其对于归纳型、推理型、隐蔽型的题要多加注意,不可轻视。

  6、准备一个小本子,把读到的已学过却快遗忘的单词,还有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记下来,不时拿出来背一背,这样做比单纯背词汇表要有效得多。

  7、完形填空最好先通读全文,把握主要意思,选择答案时才不会偏离方向,避免连续犯错。上下文前后对照,当成为判断的主要依据。最难的选项是连词和代词,要多加注意。

  8、完形填空是得分相对较低的项目,考生必须认真对待,故做题时间不能过短。一般两篇短文花15到20分钟完成。

  写作:积累好句 为己所用

  有了较大的阅读量,有了较好的语法基础,对付翻译和写作就比较容易了。写作三分在教,七分在练。可以说有了正确的指导,写作技巧是靠练出来的。练就是要有一定的量,每周至少写一篇作文。在有了量的保证后,复习时还得注意几个重要问题:

  1、命题要合适。所谓作文命题的合适是指:有意义,学生熟悉,有话可说,可以用英语表达。比如“你对克隆人的看法”就不合适,因为学生较难用英文表达对这件事的观点。

  2、审题要仔细。审题正确与否决定文章是否切题,这个训练至关重要。比如“我童年的一件事”和“我童年一次有趣的经历”,前一篇写童年的任何事都可,而后一篇必须突出“有趣”二字,否则就会偏题。再如“现在人们挣钱多了,生活改善了,却觉得不如以前幸福,试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对这样的题目,审题后应该写:(1)金钱多并不意味着幸福多;(2)拼命挣钱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3)你对此的建议。

  3、善于学习优秀范文中的好句子,不断积累,为己所用,这是很聪明的做法。最笨的是把整篇文章背下来,或者是自行其是,胡乱发明“新”的英文表达方式。

  4、对自己经常犯的语法错误,如时态、语态、单复数、冠词等方面的问题,不能抱无所谓的态度,不能轻易原谅自己反复犯同样的错误,有了敏感性,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同一个题目,有必要写两遍。写第一遍后,听老师分析指导,参考别人的优秀习作,再写一遍,必然感到进步很大,对这个题材印象深刻,这是很值得做的事。

  5、写一篇120个字的文章时间要控制在20分钟之内,审题,构思大概5分钟,动笔写约15分钟。平时复习就应严格按照这样的时间比例进行训练。

  翻译:做完检查 有无漏译

  翻译和写作有所不同,技巧性更强。一般学生在这方面有大量的训练,但盲目练往往效果不佳,前做后忘现象严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有所归类:

  1、词组搭配类。这类题重点考查词组的正确搭配和使用,做后一定要将这些词组记下来,背熟,并经常温习。2、特别句型类。英语有许多规定的句型,如何正确运用这些句型,以及它们的变化,应一个一个弄清楚。

  3、从句类。特别是对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和各种状语从句的训练不能少。

  4、其它语法类。比如倒装句,强调句等等。

  5、复习时要注意养成一个好习惯:做完翻译一定要检查有没有漏译,提示的词或词组用了没有。

  听力:边听边记 数字、人名、地名

  关于听力练习,我主张一定要建立在听懂的基础上来做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听懂,却猜对了答案,还感到得意洋洋,这是没有意义的。每周至少有三次听力训练,不能少于这个量。要掌握一个技巧:在听说明时先把题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成功率会高一些。听到数字、人名、地名等随手记下来。最后的八个填空题要注意格式正确,也是应该训练的技巧。

  轻阅读、重做题,造成一些考生现代文阅读得分不高

  ——语文:分配好“看”与“做”的时间

  ■李强(上海市育才中学)

  学生常常有这样的烦恼:现代文阅读“会看不会做”。实际上“会看”是表面现象,大多数学生只是停留在“认字”层面上,也就是说只是看懂了字面意思,并没有真正看“懂”文字所承载的内在含义。

  阅读要得高分,考场上如何分配“看文章”与“做题目”的“时间比”很重要。只有在看“懂”文章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做对题目。但现实中,学生们往往是轻阅读,重做题;快阅读,慢做题。假如我们把“看文章”与“做题目”的时间重新调整一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做到“三个读出”

  现代文阅读,考生要舍得在“看文章”上花时间,牢牢把握“三个读出”:即读出主旨,读出结构,读出语言。

  看完文章连这篇文章在“写什么”都不清楚,怎么能够做对题呢?一般来看,上海高考语文卷的第一篇文章侧重的是说明、议论,所以涉及的是说明的“对象”,阐述的“观点”;第二篇文章常常是文学作品中的散文,侧重的是作品的“主旨”,作者的“态度”和“情感”。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思维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作者的思路是通过文章最显现的“结构”(主要是自然段落、句子)呈现出来的。我们阅读时,一定要明白,这个“主旨(内容、观点、情感)”是通过哪几个层次逐步表达(表现)出来的。如果在阅读时,不关注“结构”,那你基本上是在“云里雾里”看文章。

  除了从宏观上关注“主旨”和“结构”以外,还要关注文章的“语言”,尤其是“逻辑性”语言。一般情况下,“形象性”语言较易引起考生注意,而那些逻辑性语言却常常被忽略。其实,逻辑性语言多与“结构”紧紧相连。文章中的“也”、“却”、“又”、“不仅……而且”、“但是”、“如果”等字词的运用,与文章的结构、作者的思路有着紧密联系,也常常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地方。

  要完成这些“阅读任务”,就要求每一位考生除了仔细地读,思考地读以外,必须养成“圈划着阅读”的习惯。有了这样的“前期工作”,再来做题,准确率会大大提高。

  把握“六个重点”

  此外,现代文阅读还要牢牢把握“六个重点”:即语义与修辞、观点与材料、开头与结尾、原因与结果、作用与特点、文本与拓展。

  语义与修辞:即对词语的意义或修辞意义进行解释,是现代文阅读题中的“微观”题,常常是必考题。这类题目答题的关键是“寻找题目和文章中的语言信息”。“语言信息”有直接感知的,也有间接感知的。尤其是那些隐含的、需要敏锐发觉的词语,只有在细读、慢读的过程中才能发现它们。

  观点与材料:“根据提供材料说出观点”是现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一般有三种情况,即观点是上、下文中的某一句话;观点是上、下文的某些内容的概括;观点是上、下文全部内容的概括。考生要有“宏观”的阅读习惯。

  开头与结尾:好文章讲究布局,讲究呼应。布局、呼应的精妙处,也是命题者关注的地方。考生在阅读文章时,要是始终顾“头”顾“尾”,顾“左”顾“右”。需要提醒的是,这类题目回答要“具体”。笼统地答“承上启下”、“前后呼应”基本上是“不得分”的。答题必须联系“这篇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即回答“承前”的是什么内容,“启后”的是什么内容,“前”呼应什么,“后”呼应什么。

  原因与结果:根据已知的“因(果)”回答“果(因)”是阅读题中的重要题型,而且其中已知的“因(果)”或“果(因)”,又常常会表现为“显形”或“隐形”的语言状态。

  对“因果”题型的解答,往往有“代表性”的“词”作为标志,抓住这些“词”来解题,就可以轻而易举得出结果。但有时候要透过表象,从语意上寻找“因”与“果”隐含的逻辑关系。因此,阅读时不要仅仅盯住题干所涉及的前后句子,尽量把阅读的视野放得宽一点,这样可以从阅读中感悟出“因果”前后的逻辑关系,解题的思路和结果也就在阅读中慢慢形成。答题时,最主要的是排除语段中的“语言迷惑”,有时这个“因(果)”并不是那个的“果(因)”。辨析清楚,就不会轻易“上当”。

  作用与特点:某个内容的“作用是什么”、“特点是什么”也是常见题型。要判断“作用”或“特点”,就必须关注这样一个要素:这个“内容”与文章的主旨、方法、目的等有哪些联系?把握这一点,再联系上下文,答案就显现了。

  “作用”或“特点”常常与文章的主旨、方法、目的这些内容相互关联。这类题目,考生极容易用简单的概括性语言笼统回答,如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等。这样的回答基本上是不得分的。回答必须说出,哪些地方形象生动、耐人寻味,或者怎样地形象生动、耐人寻味。一定要结合答题的具体内容作分析。

  文本与拓展:这几年,“拓展题”的形式时常出现。这类题目既符合了语文学科的特性,又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了更大的展示空间。“拓展题”主要有两类:一是举例性的;二是分析性的。“举例并简单分析”是较为常见的题型。

  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以“文本”为“出发点”。从根本上说,脱离文本的拓展题是无意义的。我们要利用文本中有的例子为参照和依据,分析题目所包含的要素。不管题目怎样开放和拓展,所有的要回答的材料都来自“文本”,探“本”究“源”是解题的基础和根本。

  以上这六个重点是相互联系和融合的,我们可以从“分项”到“整合”来训练自己现代文阅读的能力。